红曲的起源与发展

中国是世界公认红曲生产与应用最早、最广的国家。

我国古籍及医药与饮食著作中有关红曲的记载很多,如被誉为“建安七子”之一王粲的《七释》、元代忽思慧的《饮膳正要》、明代宋应星之《天工开物》,以及明代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中均可见红曲相关的描述,足证我国在饮食及医疗上应用红曲之久远。普通百姓家中,常用红曲于酿酒、酿醋,以及作为鱼、肉、豆制品的加工美味佐剂,实为我国先民之一大发明。

初级科技阶段

红曲的起源

中国利用红曲菌,历史悠久,据考证自汉代已用红曲制作红饭或腐乳了。至于红曲的具体制作,在明代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和宋应星的《天工开物·下卷》中均有记载,诸家一致认为红曲性味甘温,具有活血化瘀,健脾消食之功效,主治产后恶露不净、瘀滞腹痛、食积饱胀、赤白下痢、跌打损伤等症。

中级科技阶段

菌种纯粹培养技术的采用

随着微生物培养技术的发达,采用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,从现有红曲或自然界中分离、筛选、纯化目标红曲菌种,取得了很好的成就,极大促进了红曲相关产业的发展,也为获得红曲菌的高经济价值代谢产物奠定了基础。

高级科技阶段

高经济价值代谢产物的开发生产

二次大战后,发酵工业突飞猛进,微生物应用技术不断创新,世界各国学者纷纷加入研究行列。红曲研究方面发现了很多高经济价值的代谢产物,例如通过红曲菌发酵获得安全的天然红曲色素;发现红曲菌的代谢产物具有降低胆固醇、调节血糖、血压、防癌等功效,重新认识红曲的药用功能。

古代常将红曲作为活血化瘀的良药

《中药大辞典》“活血化瘀,健脾消食;治产后恶露不尽,瘀滞腹痛,食积饱胀,赤白下痢及跌打损伤”即最大功效是活血化瘀,特别是对外伤的淤青,或者体内堆积的淤血十分有效,对于月经不调、痛经等也适用。

《饮膳正要》:健脾,益气,温中。《本草衍义补遗》:活血消食,健脾暖胃,赤白痢下水谷。

《本草纲目》:“治女人血气痛及产后恶血不尽,擂酒饮之良。《本草备要》:“入营而破血,燥胃消食,活血和血。治跌打损伤。《医林纂要▪药性》:解生冷物毒。

日本远藤章教授在红曲中发现莫纳克林K

莫纳克林K和洛伐他汀虽属同一物质,但红曲除含莫纳克林K之外还代谢多种物质,具有综合调脂疗效,效果更佳。

“降低胆固醇将有效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”

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,冠心病正是当时美国的第一大死亡原因,同期已有许多证据证实,降低胆固醇将有效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。

“莫纳克林K(Monacolin K)”

1973年日本的远藤章(被誉为“他汀”之父),从红色红曲菌的培养液中获得 了一种胆固醇合成抑制剂——莫纳克林K(Monacolin K),其后又从红色红曲菌的培养液中分离得到莫纳克林J、L、X、M和Dihydromonacolin L,后经证实,莫纳克林K和洛伐他汀属于同一物质。

人类医学史上的重大发现

他汀药物的出现,大大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,众多学者认为,他汀与青霉素一样重要,都是人类医学史上的重大发现。在临床上应用的各种他汀类药物中,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是微生物发酵或转化的天然化合物,其中防止效果最好的是莫纳克林K,可有效的抑制HMG-CoA还原酶。

随着洛伐他汀的上市,众多学者对红曲开始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,开启了现代红曲研究时代。

红曲现代研究

随着对红曲应用研究的深入,学者们开始利用基因工程和发酵工程等手段改良现有原始菌株,来实现提高有益代谢物的产量,
降低有害代谢物的含量,促进红曲产业的发展。

现代红曲生产

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,现代生物科技已融入红曲的生产当中,与传统制法相比,现代制法有了极大的进步:

1、红曲菌种经过分离筛选、驯化后获得的优质纯菌种,而不是传统的自然接种,使得产品质量更高更安全,不会受到气候、地域等自然条件限制。

2、采用先进生产设备,环境更洁净,便于红曲生产的规模化,提高生产效率。

3、红曲生产过程中参数控制良好,可以获得质量、浓度较高的目标产物。


现代研究方向

红曲的次级代谢物是近代的研究重点,人们已经在红曲次级代谢物中发现多种生理活性物质,其中重要的有红曲色素、莫纳克林K、抗腐败菌物质、长链脂肪酸、抗氧化物质、抗癌及增强免疫力物质等。

迄今被开发利用的主要有莫纳克林K、γ-氨基丁酸、麦角固醇等,研究人员可定向让红曲产生某一特定物质,极大推动了红曲在食品、保健品、药品中的应用。